12月3日,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主办的“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新趋势研讨会”在线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及河南大学的相关学科专家和学者就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走向﹑新特点,欧美各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外文论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来自全国众多高校的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公司党委书记田辉玉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由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和公司谭燕保教授共同主持。
田辉玉表示,纺织大学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如今已跻身省属一流高校,外语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学作为承载文明的载体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学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季水河教授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动荡的世界局势,不断的文化冲突赋予了比较文学研究以新的内涵,也使之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与会专家对当前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现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分享了对欧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体验。在上午的研讨中,专家们聚焦文学比较研究中的理论构架。来自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提出,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理论还有缺憾,很多学者只关注比较文学的“求同式”研究,这种做法否定了比较文学文明互鉴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为此,他提出用比较文学变异学来破解这一问题。他强调,研究比较文学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同样地,在理论构建方面,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曾艳钰教授提出,在对世界文学进行批评的时候,审美话语体系的建构是重要的,其中,审丑是必不可少的。来自浙江大学的王杰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出发,针对世界美学理论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当代的中国文学艺术现象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红色元素已经不能够用现有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来解释了。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应该成为“世界美学”研究的一部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来自复旦大学的李耘华教授则介绍了当前欧美比较文学界的主流立场。他说,尽管很多的西方学者都相信“比较文学危机论”,但这也许只是反映了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找不到该学科的基础。他认为,学科理论的建构还是要以方法论为地基。在季水河教授的主题报告中,他重点指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出现的四个转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转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讨论;从艺术性生产的“创造性生产”转向艺术生产的“批评性生产”探究;从四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转向欧美后马克思主义文论阐释;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转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这些转向既是中国学者关注国外学术前沿的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必然发展,这也将对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上午的最后一场主题报告专家是河南大学的李伟昉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世界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研究。针对重西方轻东方的“西方中心论”他指出,全球化不意味着泯灭不同民族的文化而追求单一的文化形态。在世界视域下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者要重视两个层面:民族性研究和异质性研究,这与文明互鉴的观点异曲同工。
在下午的主题发言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和学者就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他们从英语诗歌和小说中寻找“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在流散作家的作品中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的陈芬博士也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她的表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在闭幕式上,谭燕保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的成果分享会,是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难得的学习机会。本次研讨会为解决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上的缺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比较文学研究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同时也为该学科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这将为繁荣比较文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